中国杰出人才样本研究颁证仪式暨77期全国廉政法治研修班在京举行

发表时间:2025/3/23 4:06:21

2025年3月22日,中国杰出人才样本研究项目颁发纪念证书仪式暨第77期全国廉政法治研修班在北京隆重举行。廉政法治专家、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原副所长姬广勤,国家教育部督学、北京大学教授熊胜忠,廉政法治研究专家、中宣部出版物数据中心退休干部张铁林,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宋才发,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张荆,著名慈善家、中国首家青少年矫正基地发起人、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傅广荣,刑事诉讼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人权法学博士后、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李扬,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执行秘书长姜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经济法治委员会法律智库专家、资深律师李志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经济法治委员会法律智库专家、普法讲师张丹丹等80余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活动现场,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原副所长姬广勤,国家教育部督学、北京大学教授熊胜忠,中宣部出版物数据中心退休干部张铁林等与会领导,为入围杰出人物项目的人士庄重颁发纪念证牌。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宋才发对该人才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入点评。著名慈善家傅广荣,作为入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的代表,以及入围“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的法学博士李扬律师,先后发表了即兴感言,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深刻感悟与不懈追求。

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执行秘书长姜涛,为荣获2020至2024年度全国廉政法治建设研修班的优秀学员朱以山、徐兴东、张记明、安国俊、高文玉、谭雄中、李宁燕、罗萍、蓝乙人、陈光清、常艳红等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表彰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普法活动、媒体传播和公益事业,为法治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力量。

中国杰出人才样本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执行秘书长姜涛,详细介绍了该人才研究项目。“中国杰出人才样本研究”由北京中才百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于2023年夏天发起,是一项专注于专业领域杰出人才的公益研究课题,目前已在互联网公布8期研究成果。北京中才百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作为专业的第三方人才职业评价机构,也是中国首家为杰出人才编辑《职业志》的人才评价与咨询服务机构。依据国家2018人才评价改革文件精神,该机构致力于对高端人才进行科学、中立、客观的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贡献,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度、知名度等关键指标。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北京中才百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借鉴国际人才评价的基本原则,发起各个行业杰出人才样本研究项目。课题组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各个专业领域杰出人才信息,选取20 至 50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依据各项标准、权重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公布该领域贡献和影响力前10名,深入探寻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提升、个人IP价值等成才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互联网集中发布样本研究成果,为我国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研究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值得强调的是,为确保研究项目的独立性、公益性和公正性,该项目无任何商业目的,既不向研究对象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任何机构赞助和个人资助。每期样本研究结果均举行发布会,并在互联网媒体上公布研究结果。

姜涛还简要介绍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人才样本选择的六个范围,以及入围杰出人物人才样本选择的五项基本要求。评价权重主要涵盖样本人物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事迹、贡献与成就、媒体影响力三个指标。随后,李笑天宣读了“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杰出人物”名单,其中包括著名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李玫瑾;著名媒体人、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凤凰网副总编辑孙雪梅;著名教育家、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知心姐姐”卢勤;著名律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直接联系代表方燕;著名慈善家、沈阳儿童村和反家庭暴力展览馆创始人、中国首家未成年人矫正实验基地发起人傅广荣;著名慈善公益人、宇泽慈心项目发起人、中国社科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国俊;著名律师、普法讲师、第十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代表、长治弈锋诚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中心主任李静;知名法学专家、曾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张荆;著名律师、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常委佟丽华;著名志愿者、慈善家、云南省红十字人道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海龙。

同时,姜涛秘书长对“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人才研究样本的来源、几项基本要求和八个入围标准等进行了简要说明。课题组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该专业领域获得社会评价较高的50余人业绩,从中选取10人作为该领域杰出人才研究的样本,旨在探寻这些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提升、个人IP价值等成才规律,重点关注样本人物辩护能力、辩护效果、专业度表现与行业示范价值,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在互联网集中发布样本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刑事辩护事业的持续提升。“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入围名单如下(按照姓氏笔画为序):中国知名刑辩大律师、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田文昌;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京门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明勇;2020年度全国十大无罪辩护经典案例入选者、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孝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刑辩律师吴丹红;多次入选全国十大无罪辩护经典案例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昕;北京大学刑事诉讼法学博士、北京京麟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扬;北京京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长青;全国律师界十大新闻人物、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青松;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顾永忠;中国著名刑事辩护律师钱列阳。

著名慈善家、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傅广荣在发表感言时表示,自己从事社会慈善事业长达20年,主要致力于救助重刑犯的子女,防止他们流落社会、误入歧途。为此,傅广荣个人出资创立了沈阳儿童村、中国首届青少年矫正基地和全球第一家反家暴博物馆,这些努力曾得到国家立法的重视。2019年12月,国务院多部门联合下文,将当时国家约50万这样的孩子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使其享受孤儿待遇。傅广荣强调,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社会救助是国家主渠道的重要补充。回顾这20年,傅广荣深感这项事业极具价值,但过程异常艰辛。令人遗憾的是,全球第一家反家暴博物馆和沈阳儿童村被强拆。然而,付出也有回报,看到那些在自己教育、辅导下,成功创业并反哺社会、帮助其他弱势群体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考上研究生,傅广荣感到无比欣慰。此次有幸入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傅广荣认为这是对团队多年努力的认可,也让自己深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刑事诉讼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人权法学博士后、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李扬在发表感言时指出,虽然这是一个人才评价项目,但对于入围者而言,是一份特殊的荣誉。该项目由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进行人才评价,无需繁琐的申报程序,却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李扬强调,这份荣誉不应仅属于个人,更应属于律师团队,乃至所有在刑事辩护领域默默耕耘的同行。在此,李扬感谢为当事人付出努力的所有刑辩律师,同时也感谢那些在人生至暗时刻依然选择相信法律的当事人和亲属。正是由于各方与媒体的共同努力、共同发声,才使得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得以彰显。李扬还表示,尽管从事其他项目,如高校法律教育事业也能获得收入,但内心的使命感驱使自己专职从事刑事辩护律师工作,这种“救人于水火”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李扬期望,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高度文明,犯罪率大幅降低,天下无冤,届时中国不再需要刑事辩护律师,也无需评选刑事辩护大律师,若真能如此,将是值得热烈祝贺的美好景象。

著名公益人物、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安国俊在感言中提到,自己作为金融学博士,原本并非法律界人士,踏入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源于一场意外。2018年,安国俊的儿子小宇泽在与家人旅游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此后,安国俊了解到每年未成年人交通事故达数万起,深感痛心,遂捐款设立了“宇泽慈心”专项基金,从此开启了推进儿童保护志愿者的征程。目前,“宇泽慈心”爱心传递项目已覆盖30个省份,举办保护儿童安全出行公益活动数千场,线上线下受益中小学生达数百万人。安国俊表示,未来将继续与各方紧密合作,携手责任家平台,运用AI技术赋能,全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的安全教育和法治建设,带动更多慈善力量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安国俊希望通过普及平安出行课程和开展系列图书捐赠活动,提升中小学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等安全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联动教育、公益机构、公检法、志愿者等普法与司法援助平台,让更多孩子和家庭受益,并将工作范围扩大至儿童保护案件的司法援助,依法严惩儿童伤害类案件的拒执者。安国俊强调,要将科技创新、公共安全与儿童保护有效衔接,结合儿童安全守护者培训和志愿行动等,特别关注乡村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个孩子平安、快乐地成长。

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宋才发对本次杰出人才评价项目进行了全面点评。他指出,主办方宣读的“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入围名单,并对人才研究样本的信息来源、基本要求和入围标准等进行了简要说明。作为本次人才样本研究项目的见证人和点评人,宋才发认为,专家组从立项角度,到筛选条件、入围标准和研究程序,都展现出科学性与严谨性。所有入围人物均有大量互联网数据支撑,人才评价结果公正、可信、合法有效。该人才评价研究项目极具价值,通过入围人物的事迹和社会贡献,能够洞察行业人才成长规律,对入围人物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宋才发强调,第三方人才评价作为我国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生事物,因其纯公益性质,与被评价人和所在单位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从而更加公平、公正。因此,“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杰出刑事辩护大律师”的入围者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法学博士李扬律师、著名慈善家傅广荣女士、全国儿童安全出行活动推动者、宇泽慈心发起人安国俊女士的感言情真意切,她们的事迹突出、感人至深,作为中国杰出人才实至名归。

颁证仪式结束后,第77期全国廉政法治建设研修班同步展开。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副会长、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张荆以《民企困境与制度环境改善》为题进行主讲,通过深入剖析福建、新疆、四川、北京等地四个民营企业典型案例,强调抑制民企行贿与制度环境改善的重要性,深入阐述了民企的政治关联与法治保障等深刻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改善政商关系、降低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的策略和建议。

廉政法治研究专家、中宣部出版物数据中心退休干部张铁林带来《预防冤假错案的思考》的主题演讲,内容涵盖不该发生的冤假错案、冤假错案发生的背景、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等。在演讲最后,张铁林提出遏制、杜绝冤假错案的若干建议,包括做到办案程序全公开;恢复庭审直播,所有判决书公开;完善现有的公检法权力制衡体制;完善侦察程序,从制度上杜绝侦查中的刑讯逼供、诱供、骗供等,废除关押嫌疑人的“指定居住”政策;改革中级法院二审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二审直接纠错改判;不管是一审,还是二审、再审、重审程序,当事人有证据证明权力干预背景、有可能导致不公正判决的案件异地审理;把“疑罪从无”原则写入审判规则中,而非仅停留在法治教育课堂上;建立对审判错误、造成冤假错案的终身追责制,提高办案人员办理冤假错案的成本;按照监察法对舞弊、索贿的办案人员进行严格立案查处;探索建立健全“错案第三方追责程序”制度。国家出台司法补救制度,四级法院均成立独立于员额法官之外的“法律专家委员会”,对本院审理有明显错误、瑕疵的案件转交社会组织的“法律专家委员会”复查、讨论,提出改判建议,以此弥补我国现有审判制度的不足和空白。

天道法律智库专家、资深律师李志勇主讲《企业经济犯罪预防》,通过对一些热点案件的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企业合规的重要性,详细讲解了企业常见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组织领导传销罪、非法经营罪、安全生产事故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等的法条、立案标准、司法解释和律师辩护策略,并对涉案当事人的脱罪心理和侥幸心理进行了剖析。在分享非吸、传销案例时,李志勇还为学员分析了非吸单位犯罪中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风险,特别提醒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切勿被所谓高薪迷惑,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避免因公司违法经营而在不知不觉中涉嫌犯罪,失去自由。

天道法律智库专家、普法讲师张丹丹围绕《民事诉讼程序与策略》进行讲解,内容包括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与必要提醒注意事项;民事诉讼的原则,如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调解原则、检察监督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在线诉讼原则;民事诉讼的流程;执行程序中应注意的事项与漏洞;民事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民事诉讼的起诉或者应诉策略等内容。

民意网主编、著名法务咨询师朱以山带来《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诉讼策略》的分享,同时,作为知名高级法务咨询师、民意网主编,朱以山还进行了《信访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与应对策略》主题演讲。朱以山从行政诉讼的定义入手,重点强调了信访与行政诉讼的几点区别:(一)大的信访包括行政诉讼,属于行政程序;行政诉讼是公民到法院的一种信访,属于司法程序。(二)信访的受案范围广,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相对较窄。(三)行政诉讼的处理程序更为严格;信访的处理程序较为灵活。(四)信访对时间没有严格要求,行政诉讼对时间有严格限制,最长20年,最短15天。(四)信访程序是三级终结制度,行政诉讼是二审终审程序。(五)信访主要依据政策,有人治特色;行政诉讼依据法律,属于法治范畴。(六)从社会文化心理分析,中国老百姓普遍存在“青天情结”,部分群众迷信权力能解决问题,不相信法律能解决自身疑难问题,这是中国民众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基于此,朱以山特别提醒公民和民营企业家,应从法治思维角度出发,正确运用信访和行政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尽量优先选择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行政诉讼更为正规、可靠。当事人通过行政诉讼拿到终审判决后若不满意,还可通过信访进行救济。

最后,西北大学客座教授李笑天为学员现场解说《从法律角度看赏析法治题材电影》,通过电影情节,总结出法律人和普通人都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三个思维:法律思维、证据思维、成本思维。李笑天指出,个人之间、法人组织之间任何经济利益纠纷、公民侵权纠纷等,无论通过调解、仲裁还是诉讼解决,都离不开这三个思维。法律思维要求遇事考虑法律上的安全性,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注重法律事实与法条的衔接。证据思维强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四大类诉讼案件均需重视证据,做到合情合理,没有证据难以得到法律支持。任何纠纷都涉及利益得失,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和途径解决,除确保合法外,还需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以及在漫长解决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精神、心力内耗,权衡是否值得,这便是成本思维。但同时,李笑天也希望通过以案释法,借助百姓关注的指导性案件推动司法、执法的公平正义。(文/李文俊 图/王博生)

责编:姚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