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是佛教文化的一种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河头村的河对面的摩崖上有一处石刻,记载为北魏延昌四年(512)所刻,至今有着1499年的历史。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由于无任何保护措施,表面风化严重,也许再过几十年,这些摩崖石刻就可能从此湮灭了。
河头村紧邻古端氏聚。在历史上,一直是沁水县远古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物极其丰富。翻开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春秋末年,晋国魏韩赵三家灭晋而分晋地,迁晋君与端氏,又夺晋君端氏食邑,再徙晋君于屯留。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晋君迁于端氏,曾在端氏生活了十余年,端氏实际上成为晋国最后的一个国都。被迁于端氏的晋君是晋哀公,晋哀公实际便成为沁水历史上第一位地方长官——一位地方身份的地方长官,这是沁水一段十分荣耀的历史。
史书记载,北魏文成帝登基后,开始复兴佛法。从沁水现在存有北魏的石刻有东峪村的大佛像、庙湾村的千手观音、河头村等摩崖石刻的雕刻内容,恰好反映了当年复兴佛法后佛教信仰在民间流传的情况。由于佛教盛行,为佛造像之风也在民间蔓延。特别是石刻内容和雕刻技法的考证上,还可以得出石刻造像雕刻的时间和倡导者以及梓匠的姓名。
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以上就是摩崖石刻专业的诠释。
责编:何文奇
来源:沁河风韵